考研政治高频考点深度解析:双姐带你轻松应对备考难题
在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面对那些反复出现的考点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高频考点,双姐特别整理了以下常见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备考之路提供一些实用的帮助。这些问题涵盖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以及时政等多个方面,解答内容力求深入浅出,贴近考生的实际需求。通过阅读这些内容,相信大家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最终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常见问题解答
1. 马原中如何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要明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也就是说,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等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不是独立存在的。比如,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念都会有所不同,这就是因为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现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其发展的阻碍,这时就会爆发社会革命,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我们就能更好地分析社会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2. 毛中特中如何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理解当前中国发展形势的关键。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是基于对我国社会发展现状的深刻认识。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制约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最尖锐的矛盾。它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在过去,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矛盾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缓解。然而,新的矛盾又随之出现,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多样化、个性化,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更加凸显。比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仍然较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因此,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的变化,集中力量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3. 史纲中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我们要明白这一制度的形成过程。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参与了国家政治生活,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竞争党。它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政治协商是这一制度的重要形式。通过政治协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重要人事安排、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从而参与国家治理。这种协商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具有实质内容的,能够真正反映社情民意,为决策提供参考。这一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广泛凝聚共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可以更好地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形成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合力。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好地认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也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