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考研政治备考常见疑惑权威解读
2021年考研政治课程作为考生备考的重中之重,涉及内容广泛且理论性强,许多同学在复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惑。本栏目特别整理了5个高频问题,从马原、毛中特到史纲、思修法基,逐一剖析难点,帮助同学们扫清知识盲区。解答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确保每位同学都能理解透彻。无论是基础薄弱还是希望拔高的同学,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
问题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明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我们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出发点。比如,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文化等),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因素,它的发展会引发生产关系变革,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形态的更替。比如,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最终推翻了封建制度。同学们还要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路线,相信和依靠人民的力量。在备考中,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社会形态的特点,比如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来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比如如何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正是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问题二:毛中特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总方略,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首要目标,它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全面进步,比如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就是重要体现。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强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比如“放管服”改革就是典型例子。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比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就是重要实践。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比如中央八项规定就是具体举措。这四个方面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比如法治建设能为改革提供保障,而全面从严治党又能确保各项战略顺利实施。同学们要重点掌握每个方面的核心要义和相互关系,并联系当前热点事件来理解,比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通过法治保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就是“四个全面”的生动实践。
问题三:如何记忆史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需要掌握大量历史事件,有效的记忆方法至关重要。要构建清晰的时间轴框架,比如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来划分,每个时期再细化关键节点。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其中包含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事件。要把握每个事件的背景、过程、意义和影响,形成“事件链”,比如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思想洗礼和组织建设,为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可以采用“关键词记忆法”,比如“五四运动”的关键词是“爱国、民主、科学”,而“改革开放”的关键词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更重要的是结合地图和图表,比如绘制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路线图,就能直观感受历史发展的脉络。建议同学们制作思维导图,将相关事件串联起来,并定期复习,通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来巩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