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2007年第二题核心考点深度解析
2007年考研政治的第二题是一道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论述题,考察了考生对唯物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道题在当时引发了较多讨论,考生普遍反映题目较为灵活,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本文将围绕该题的核心考点,结合常见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简单来说,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超越,但新的阶段又会保留某些旧阶段的合理因素,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不断经历发芽、开花、结果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否定,但新的阶段又离不开前一个阶段的基础。
问题2:为什么说“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事物的发展之所以具有前进性,是因为每一次否定都是对旧事物局限性的突破。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事物会不断扬弃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从而实现质的飞跃。比如,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一部不断否定旧制度、旧思想的历史。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否定,但这种否定不是简单的毁灭,而是对旧有矛盾的解决和新矛盾的提出。因此,事物的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而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
问题3:如何将“否定之否定规律”应用于实际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将“否定之否定规律”应用于个人成长、工作创新等多个方面。例如,在个人成长中,一个人可能会经历学业上的挫折,但通过反思和调整,最终实现突破。这个过程就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同样,在工作中,一个项目可能会经历多次失败,但每次失败都会带来新的启示,最终找到正确的方向。这种不断否定错误、肯定正确的过程,正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因此,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