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核心考点精解:常见疑问深度剖析
考研政治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课,涵盖内容广泛且理论性强,许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核心知识点,本栏目精选了常见疑问并进行深度解析。通过系统梳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等模块的重难点,结合最新政策文件和考试趋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考生困惑。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帮助考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应试能力。以下整理了几个高频考点问题,供考生参考学习。
问题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例如,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农民阶级被剥削,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等级观念的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会促进社会进步;反之则会阻碍发展。比如,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成为新的生产力,原有的手工作坊生产关系成为瓶颈,最终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同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维护或改变现存的经济制度。例如,资产阶级通过制定法律来巩固私有制,而社会主义国家则通过改革政治体制来促进经济发展。
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而不是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在革命、改革和建设中,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比如,中国革命的成功,正是因为广大农民和工人阶级积极参与,推翻了三座大山。在当代,坚持群众路线,依靠人民创造历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保证。理解唯物史观,需要把握这些核心观点,并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指导实践。
问题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其核心要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核心要义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新时代,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全国一盘棋,最终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制度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核心要义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比如,在脱贫攻坚战中,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再次,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核心要义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才能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核心要义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比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问题三: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其内涵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对应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的理想状态。富强是指国家经济实力强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是指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文明是指文化繁荣、道德风尚良好、社会文明进步;和谐是指社会安定有序、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比如,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追求和谐世界的体现;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是追求民主与富强的具体实践。
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自由是指公民享有充分的个人自主权,但在法律范围内行使;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等;公正是指社会公平正义,权利得到保障,机会均等;法治是指国家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法律得到普遍遵守和执行。比如,中国坚持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法治精神;通过推进反腐败斗争,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就是为了实现社会公正。
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是指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敬业是指爱岗敬业,勤奋工作,认真负责;诚信是指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友善是指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和谐相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这就是友善的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中,尽职尽责,精益求精,这就是敬业的体现;在商业活动中,诚实经营,不欺诈消费者,这就是诚信的表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在于,它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共同的价值遵循,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国家发展进步。比如,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加强诚信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