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考研英语真题难点解析与备考策略
2021年考研英语真题在词汇、语法和阅读理解方面都设置了较高的难度,许多考生在作答时感到时间紧张、题目难以把握。本文将针对真题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深入解析,并提供实用的备考策略,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英语考试。
以下是对几个高频问题的解答,涵盖了阅读理解、写作和翻译等关键部分,希望能为备考的同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问题一:阅读理解中长难句如何快速解析?
在2021年考研英语真题中,阅读理解部分的长难句确实让不少考生头疼。这些句子往往包含复杂的从句结构和专业词汇,稍有不慎就容易理解偏差。要快速解析长难句,首先需要掌握几个关键技巧。
第一,抓主干。大多数长难句都可以拆解为一个主句加若干从句,先找出主句的主谓宾结构,再逐个分析从句的功能。例如,真题中某篇文章的一句话:“Although the initial results were promis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the treatment remain uncertain.” 这句话的主干是“the initial results were promising”,而“Although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the treatment remain uncertain”是让步状语从句。
第二,注意连接词。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however”等往往决定了从句与主句的逻辑关系,是理解句子的关键。比如“although”表示转折,说明主句和从句的内容存在对比。
第三,标记修饰成分。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和同位语等修饰成分需要特别注意,它们通常用关系代词或介词引导。例如,“the treatment that showed immediate improvement”中,“that showed immediate improvement”是定语从句,修饰“the treatment”。
反复朗读。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对句子结构的敏感度,很多考生发现,多读几遍后,句子的逻辑关系会自然浮现。真题中有些句子虽然词汇生僻,但只要理清结构,答案往往就呼之欲出了。
问题二:写作中如何避免模板化,提升原创性?
2021年考研英语写作部分,不少考生因为模板化而失分。模板虽然能节省时间,但阅卷老师往往能一眼看出,导致分数不理想。要提升写作的原创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积累高级词汇和句型。避免重复使用“good”“important”等基础词汇,可以替换为“preeminent”“vital”等更精准的表达。句型上,多使用倒装句、强调句等复杂句式,例如:“It is not onl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but also the duty of every citizen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这样的句式既能展示语言能力,又能避免千篇一律。
注重逻辑衔接。写作中,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清晰。可以使用“furthermore”“however”“in contrast”等过渡词,让文章更连贯。真题中一些高分作文的作者就善于运用这些技巧,使文章层次分明。
再者,结合时事举例。写作题目往往与日常生活相关,可以适当引用新闻事件或个人经历,使内容更接地气。例如,如果题目是关于环保,可以提到最近某地的污染事件,这样既能体现思考深度,又能让文章更具说服力。
多练习不同话题。备考时,可以准备几个常用话题的素材库,如教育、科技、文化等,每个话题准备几个不同角度的观点和例子。这样考试时就能灵活应对,避免无话可说。
问题三:翻译部分如何准确处理被动语态和长定语?
2021年考研英语真题的翻译部分,被动语态和长定语的处理是考生普遍的难点。这两个语法结构在中文中很少直接对应,需要考生灵活转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技巧。
对于被动语态,中文通常采用主动表达或无主句。例如,真题中一句:“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by the research team.” 翻译时可以改为“研究团队进行了这项实验。”或者“这项实验是研究团队完成的。”这样既符合中文习惯,又能准确传达原意。
处理长定语时,可以采用拆分、提前或转换为状语的方法。例如,真题中一句:“The book that was published last year won the national award.” 可以拆分为“这本书获得了国家奖。它是去年出版的。”或者提前主语,“去年出版的这本书获得了国家奖。”这样既能避免句子冗长,又能保持逻辑清晰。
注意量词和助词的使用。中文中,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常加“的”,如“去年出版的《这本书》”。而被动语态中,助词“被”的使用要谨慎,有时可以省略,如“实验完成了”而非“实验被完成了”。
多对照中英文结构。翻译时,可以先用英文标注句子成分,再思考如何用中文重新组织。真题中一些复杂的句子,如带有多个修饰成分的名词短语,往往需要反复推敲。多练习后,就能逐渐掌握中英文的转换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