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考研题库

更新时间:2025-09-22 19:20:01
最佳答案

经济地理学考研重点难点解析

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考察范围广泛,涉及理论、应用与前沿研究。考研题库中常涉及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全球化与地方响应等核心议题。本文精选3-5个高频问题,结合考纲要求与学术热点,以问答形式解析,帮助考生系统梳理知识框架,提升应试能力。内容涵盖核心概念辨析、案例分析方法及最新政策影响,力求解答详实且贴近考试实际。

问题1:什么是“产业集群”?请结合案例说明其经济地理学意义。

产业集群是指特定区域内相关企业、机构与组织形成的网络化协作体系,通过地理邻近性促进知识流动、降低交易成本。例如,硅谷的科技产业集群,由半导体、软件公司及风险投资机构构成,其经济地理意义体现在三方面:强化了区域创新生态,企业间频繁互动加速技术迭代;提升了产业链韧性,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专业化分工+协同升级”模式;塑造了地方品牌效应,如“硅谷精神”成为全球创新标杆。产业集群的形成受要素禀赋(如人才、政策)与制度环境(如知识产权保护)双重驱动,考生需结合区域案例(如长三角制造业集群)分析其动态演化机制。

问题2:如何理解“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观点?

新经济地理学以空间不均衡为研究对象,强调地理因素(如交通成本、集聚效应)对经济格局的决定性作用。其核心观点包括:一是“中心-外围”模型,解释全球产业分工与区域发展差距;二是“集聚经济”理论,指出企业选址倾向于既有产业集群以获取外部性。以杭州电商产业为例,阿里巴巴带动本地形成“平台+制造+物流”生态,印证了新经济地理学的“路径依赖”特征——早期成功企业通过规模经济吸引更多资源,进一步强化集聚。考生需对比传统经济地理学,突出新理论对“数字鸿沟”“区域政策”等议题的量化分析视角。

问题3:区域政策如何影响产业布局?请分析“产业转移”现象。

区域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工具引导产业空间重构。以“中国制造业西迁”为例,政策推动下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转移,其地理动因包括:1)成本因素,劳动力与土地价格差异促使企业规避“高地价”;2)政策倾斜,西部大开发提供用地与税收减免;3)市场拓展,靠近内陆消费群体降低物流成本。然而,转移过程伴随“配套断裂”风险,如四川电子信息产业虽承接了部分电子信息企业,但本地供应链缺失导致产业层级固化。考生需结合“产业升级”政策,分析政府干预如何塑造“空间正义”与“效率权衡”的复杂关系。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A学网-考研资料综合分享网站 |网站地图|最新文章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0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087秒, 内存占用305.91 K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