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政治考研冲刺阶段热点问题权威解读
2020年政治考研进入冲刺阶段,考生们普遍关注时政热点与理论结合的考察方向。近期多套押题资料集中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抗疫精神、民法典实施等核心内容展开,考生们反映部分知识点理解难度较大。本站特别整理了3-5个高频疑问,邀请资深教研团队结合最新政策文件进行深度解析,帮助考生快速把握命题趋势,提升答题精准度。以下内容将采用问答形式,既有理论阐释也有答题技巧,力求通俗易懂。
如何理解"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联系?
"抗疫精神"是2020年考研政治的必考热点,考生需要从多个维度把握其理论价值。抗疫精神本质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在疫情突发时,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正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生动实践。从辩证法角度看,抗疫过程既展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又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各国不同的应对策略)。比如中国坚持"动态清零"与西方国家"群体免疫"的对比,就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下矛盾的特殊性。抗疫精神包含的"生命至上"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当代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人的异化问题,而抗疫中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权,正是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被物化的具体体现。答题时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如武汉封城期间社区工作者、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不同群体展现的奉献精神,都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追求的践行。抗疫精神还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疫斗争"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这印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生可以联系《实践论》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分析中国在抗疫中坚持科研攻关与防控措施并重的经验。
民法典颁布对考研政治中的"依法治国"理论有哪些新启示?
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考研政治中"依法治国"理论提出了新的考察要求。从理论维度看,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整性达到新高度,这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考生需要把握三点:第一,民法典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印证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属性。第二,民法典总则编确立的平等、诚信、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比如"绿色原则"的加入,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第三,民法典各分编内容如物权编的"居住权"制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的发展创新。答题时可以结合具体法条,如高空抛物责任条款,既体现了法律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又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律中的具体化。从政治实践维度看,民法典实施倒逼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考生可以联系"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中的"建设法治政府"要求,分析民法典如何通过"权责法定"原则规范行政权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第10条"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为考生提供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特征的鲜活素材。
如何看待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及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验证?
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是考研政治时政热点中的重头戏。从理论高度看,这一成就雄辩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注脚。脱贫攻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而中国通过精准扶贫使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正是这一理论的当代实践。考生可以对比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人的发展现实,分析两者间的辩证关系。脱贫攻坚验证了"中国方案"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减贫规模占同期全球减贫的70%以上,这印证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命运"的正确方向。答题时可以联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分析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后,仍将积极参与全球减贫合作的责任担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脱贫攻坚中创造的"五级书记抓扶贫"机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通过基层党组织将党的政策转化为具体扶贫措施,正是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的典型案例。考生在分析时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如"悬崖村"的改造成果,展现脱贫攻坚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累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