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考题关于货币

更新时间:2025-09-23 18:32:02
最佳答案

考研政治货币知识要点深度解析

在考研政治的复习过程中,货币是经济学部分的重要考点之一。它不仅涉及基础理论,还与实际经济现象紧密相关。掌握货币的本质、职能及演变过程,对于理解宏观经济政策、金融体系运作至关重要。以下将针对考研政治中常见的货币问题进行深入解析,帮助考生系统梳理知识,提升应试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其社会属性?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社会属性则体现在货币的流通过程中,它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经济关系和权力结构。例如,纸币虽然本身没有价值,但由于国家强制力发行,被社会普遍接受为交换媒介。这种接受性源于人们对国家信用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货币的社会契约性质。在复习时,考生应结合历史案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理解货币本质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关联性,避免将其简单等同于财富本身。

问题二:货币的职能如何相互转化?举例说明其在不同经济场景中的应用。

货币的职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根据经济活动需求动态转化。以人民币为例,在超市购物时,它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直接完成商品交换;在银行存取款时,则体现支付手段职能,涉及债权债务关系。更复杂的经济场景中,货币职能会叠加出现。比如,企业用银行承兑汇票支付供应商货款,既是支付手段,又兼具信用货币属性;而黄金储备则同时具备价值贮藏和潜在的流通手段功能。考生需通过具体案例,如跨境电商使用数字货币结算,理解货币职能的灵活性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互动关系,避免机械记忆各职能的划分标准。

问题三:货币流通规律如何影响通货膨胀?如何通过货币政策调节其运行?

货币流通规律揭示了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内在联系,即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当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需求时,就会引发通货膨胀。例如,2008年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就是货币流通规律失灵的典型表现。我国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调节货币供应,正是运用这一规律的具体实践。考生在复习时,应结合实际经济数据,如CPI波动与M2增速的关系,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时滞效应,避免将通货膨胀简单归因于单一因素,而要把握供需双重影响的系统性特征。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A学网-考研资料综合分享网站 |网站地图|最新文章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0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070秒, 内存占用307.63 K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