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选择第23题

更新时间:2025-09-24 18:52:01
最佳答案

考研政治选择题第23题高频考点深度解析

在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选择题第23题一直是考生们关注的焦点。这道题往往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核心概念,如唯物史观、辩证法等,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灵活的答题技巧。本文将结合历年真题,深入剖析23题的常见考点,并提供针对性的解答思路,帮助考生高效突破这一难点。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强调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体来说,社会存在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阶级关系、社会结构等,而社会意识则涵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考生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任何社会意识的形成都无法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例如,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观念存在本质差异,正是因为两者所处的社会存在不同。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既能滞后于社会存在,也能领先于社会存在。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就超越了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意识推动社会进步,落后的意识则阻碍社会发展。考生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案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进一步深化对这一原理的理解。

问题2: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

答案:“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考生在理解这一规律时,需要把握三个阶段:
第一,肯定阶段。事物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展现出一定的积极因素,但同时也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内在矛盾。例如,蒸汽机的发明在工业革命初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能源消耗过大的问题。
第二,否定阶段。随着矛盾的发展,事物的消极因素逐渐积累,最终引发质的飞跃,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蒸汽机被内燃机、电力等更高效的能源形式所取代,就是这一过程的典型例证。
第三,否定之否定阶段。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会暴露出新的问题,进而被更高层次的事物所否定。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循环,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路径。考生在答题时要善于从历史和现实案例中提炼规律,如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生动体现。

问题3:如何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与“真理是客观的”?

答案:这两个命题看似独立,实则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内容。考生在答题时需明确: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命题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人类的认识活动始于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实践,这些实践活动为认识提供了原材料和动力。例如,科学家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农民通过耕作总结经验,都是实践与认识的互动过程。
真理是客观的,这一命题指出真理的内容独立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真理的标准是社会实践,二是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考生需要避免将主观感受等同于客观真理,如有人认为“我认为太阳绕地球转”就是真理,这种观点显然违背了科学事实。
在答题时,考生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说明为什么不能以个人意志或权威来评判真理。同时,要强调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一范围就可能失去真理性。这种辩证的理解有助于考生更全面地把握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A学网-考研资料综合分享网站 |网站地图|最新文章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0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105秒, 内存占用311.13 K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