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考研老师徐涛废话

更新时间:2025-09-26 12:28:01
最佳答案

考研政治徐涛老师答疑精选:那些年我们总纠结的考点难点

考研政治复习路上,总有些问题像“薛定谔的猫”一样让人挠头。徐涛老师经常说:“政治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背后的逻辑。”下面我们就精选了几个同学们最常问的“废话”,用徐涛老师一贯的幽默风格和严谨态度,带你彻底搞懂那些纠结的考点。从马原的抽象概念到毛中特的时代背景,每一处细节都藏着答题的“小心机”,别让这些问题成为你上岸路上的绊脚石!

问题一:马原里“否定之否定规律”到底是个啥?

很多同学一听这个名字就觉得“听不懂”,甚至觉得“背下来就行”。但徐涛老师常说:“政治答题最怕‘假懂’,真懂了自然能答好。”其实这个规律就像咱们平时吃饭,先吃青菜(肯定),然后吃红烧肉(否定),最后再来点水果(否定之否定),味道才最完美。在哲学里,它说的是事物发展从肯定到否定,再从否定走向更高层次肯定的过程。比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否定”,而社会主义实践又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否定之否定”。答题时,咱们得会举例子,比如讲中国改革开放,先搞特区(肯定),后来调整政策(否定),现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否定之否定),这整个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生动体现。记住,答题时别光说“规律”,要说“就像……”“比如……”,把抽象理论具象化才是得分关键。

问题二:毛中特里“四个全面”怎么拆着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16个字像一串糖葫芦,很多同学背的时候像念绕口令。徐涛老师提醒:“政治答题最怕‘死记硬背’,得知道每个‘全面’背后的逻辑链。”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那怎么实现?靠深化改革破解难题,靠依法治国提供保障,靠全面从严治党凝聚力量。答题时可以搭个“骨架”:目标(小康)—路径(改革、法治、党建),像盖房子先搭框架再填砖瓦。特别要注意,全面从严治党不是孤立的,它是其他三个全面的政治保障。当年考研真题就考过:“为什么说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很多同学只会说“党是领导核心”,但得分点在于,你得解释清楚:如果党自身不严,改革可能变味、法治可能落空、小康可能难成。这就是答题时需要“拔高”的思路,把“全面”拆成“一体两翼”,既不能割裂,也不能混淆。

问题三:近代史纲要里那么多事件,怎么抓重点?

徐涛老师常说:“近代史不是编年史,答题要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很多同学列了时间表,但问“为什么这一事件是转折点”就卡壳了。比如太平天国运动,表面看是农民起义,但答题时得分析它的进步性(反封建反侵略)和局限性(小农阶级局限)。答题时得有“史论结合”的意识,不能只堆材料。当年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搞洋务运动,这背后是统治阶级的“自救”逻辑。答题时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一事件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对后来的历史走向有何启示?它和之前的哪些事件有内在联系?比如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看似都是学习西方,但前者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后者是“维新变法”,背后是统治阶级对西方认知的深化。答题时最好用“首先…其次…最后…”的递进结构,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这才是高分答案的“潜规则”。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A学网-考研资料综合分享网站 |网站地图|最新文章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0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067秒, 内存占用308.15 K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