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冲刺期:常见考点难点权威解读
在考研政治冲刺阶段,考生们往往会对一些高频考点和易错点感到困惑。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考试方向,我们特别整理了三至五条核心问题,由资深讲师结合最新考纲进行深度解析。这些问题涵盖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等关键模块,旨在通过生动案例和逻辑清晰的讲解,让考生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本系列视频采用“问题+解析+技巧”的三段式结构,确保每位观众都能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无论是基础薄弱还是追求高分,这套讲解都能为你提供实用的备考参考。
问题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指的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考研政治中,理解“实践”需要把握三个层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决定认识、检验认识、推动认识发展。比如,我们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就是实践到认识的典型过程。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实践内容形式都不同。当代中国强调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是新时代实践特征的集中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是我们党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要论断的理论依据。在答题时,考生可以结合“红色基因”传承、乡村振兴战略等案例,分析实践如何塑造理论,理论又如何指导实践。例如,脱贫攻坚战的成功,不仅验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掌握这一概念的关键在于,要善于将抽象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用辩证思维分析实践中的矛盾运动,这样才能在分析题中展现理论素养和现实关怀的双重能力。
问题二: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及其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其科学内涵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理论指导具体工作;三是不断探索规律,实现实践创新。在当代中国,“实事求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双重指导意义。一方面,它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立足国情,比如在区域发展中不能照搬西方模式,而要探索符合中国资源禀赋的路径。另一方面,它鼓励我们根据时代变化不断丰富现代化的内涵,比如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现代化建设,这就是对传统现代化理论的突破。在答题时,考生可以引用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的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结合当前“新质生产力”等概念,论证理论创新如何源于实践需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理解“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辩证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比如,在处理中美关系时,既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又要灵活应变(解放思想),才能维护国家利益。这种辩证思维的考察,往往是主观题的得分关键。
问题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群众路线”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其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时代背景下,这一路线有了更丰富的实践内涵。从“为了群众”看,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政策制定必须紧扣“共同富裕”目标。比如,通过三次分配调节收入差距,这就是“为了群众”的具体体现。“依靠群众”则要求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比如浙江的“枫桥经验”就是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成功案例。考生在答题时可以分析,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民主,让群众更便捷地参与决策。再次,“从群众中来”强调要完善民意调查机制,比如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收集社情民意。“到群众中去”则要求政策宣传要接地气,比如用短视频等形式传播政策,避免官僚主义语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结合“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概念,理解群众路线与民主制度的内在联系。比如,在立法过程中引入基层代表列席机制,就是“到群众中去”的典型实践。这种考察方式,既检验了考生的理论水平,也考察了其对社会治理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