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必看:绝对剩余价值的核心考点与常见疑问解析
在考研政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绝对剩余价值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不仅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概念,也是分析剥削关系的关键。然而,许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对绝对剩余价值的定义、实现方式以及相关理论存在疑惑。本文将结合考研政治的备考需求,针对绝对剩余价值的常见问题进行深入解析,帮助考生全面掌握这一重要概念。
绝对剩余价值的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增加劳动强度,从而无偿占有工人超过必要劳动时间的那部分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简单来说,就是工人干得更多,但资本家支付的工资却没有相应增加,这部分多出来的劳动成果就归资本家所有。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例如,他们可能会要求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而不是8小时,或者通过提高劳动强度让工人在相同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量。这样一来,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就会增加,资本家的利润也就相应提高。
问题二:绝对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有哪些?
绝对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延长工作日和加强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日是指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往往会迫使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增加剩余价值,但也会导致工人过度疲劳,降低劳动效率。加强劳动强度是指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强度来增加剩余价值。例如,资本家可能会要求工人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量,或者通过减少休息时间来迫使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增加剩余价值,但也会导致工人的健康受到损害。
问题三: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有什么区别?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实现方式不同。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或加强劳动强度来实现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实现的。具体来说,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人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例如,如果原来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其中4小时是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是剩余劳动时间,那么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家可以降低商品的价值量,使得工人只需要3小时就能生产出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价值,剩下的5小时就是剩余劳动时间。这样一来,虽然工人的劳动时间仍然是8小时,但剩余劳动时间却增加了1小时,资本家的利润也就相应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