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马原核心考点精解:30个必背问题深度剖析
在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是重中之重。其理论体系庞大且逻辑严密,考生往往感到难以把握。为了帮助大家攻克这一难点,我们精心整理了30个马原必背问题,并提供了详尽的解答。这些问题涵盖了马原的核心考点,既有理论深度,又紧密结合时事热点,是考生冲刺阶段必备的学习资料。通过系统学习和反复练习,考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原的精髓,提升答题能力。下面,我们将挑选其中3-5个问题进行深度解析,帮助大家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问题一:如何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地理环境等。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道德法律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它既可以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也可以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唯物史观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打破了以往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和英雄史观,为无产阶级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考研中,考生需要深入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具体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二: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关系。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没有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矛盾的一方可以转化为另一方,或者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的斗争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激烈的对抗,也可以是缓和的竞争。
对立统一规律的三个基本属性是:普遍性、特殊性、发展性。
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不包含矛盾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
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发展性是指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斗争、相互转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克服旧的矛盾、产生新的矛盾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在考研中,考生需要熟练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论意义,并结合具体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关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人的本质不是天生的、固定的,而是后天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它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本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与他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生产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社会关系不同,人的本质也就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人的本质主要是封建主与农奴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主要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
人的本质是发展的: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社会进步,人的社会关系越来越丰富,人的本质也越来越完善。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实践活动来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打破了以往唯心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揭示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为无产阶级认识人、改造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考研中,考生需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并结合具体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的本质问题,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