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略在考研政治中的核心考点解析
脱贫攻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考研政治中的重要考点。这一战略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经验。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深入理解脱贫攻坚的背景、意义、措施和成效,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知识点相结合。以下将针对脱贫攻坚考研政治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问题一:脱贫攻坚的背景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脱贫攻坚的背景主要体现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依然较大,部分群众因病、因学、因灾等原因陷入贫困。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提出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举措。
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小康社会的核心要求是“共同富裕”,而贫困问题是共同富裕的最大障碍。通过脱贫攻坚,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累了宝贵经验。
脱贫攻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社会力量参与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全社会合力攻坚的局面。这种制度优势不仅解决了中国的贫困问题,也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问题二:脱贫攻坚的主要措施和具体成效有哪些?
脱贫攻坚的主要措施体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在产业扶贫方面,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帮助贫困地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例如,在贵州等地,通过发展大数据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形成了“数字乡村”的扶贫模式。
在就业扶贫方面,通过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就业帮扶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例如,在四川等地,通过建立“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第三,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过改善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为贫困地区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在云南等地,通过实施“组组通”工程,解决了偏远山区群众的出行难题,有效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第四,在社会保障方面,通过完善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保障等制度,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例如,在陕西等地,通过建立“三保障”机制,确保贫困人口不因病因学返贫,切实提升了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脱贫攻坚的成效显著。从2012年到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5%,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这一成就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生动体现,也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通过脱贫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问题三:如何理解脱贫攻坚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六个方面。上下同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尽锐出战展现了各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担当,精准务实反映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方法,开拓创新体现了在扶贫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彰显了面对困难不退缩、敢于斗争的意志品质,不负人民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脱贫攻坚精神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脱贫攻坚精神中的开拓创新、精准务实等要素,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通过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它是应对重大挑战的精神财富。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需要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中的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等要素,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扶贫领域,也适用于其他各个领域,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宝贵精神财富。
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力量。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脱贫攻坚精神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精神支撑。通过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可以进一步推动国际减贫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