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之明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深度解析与常见误区辨析
在考研政治的众多科目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作为理论深度与逻辑严谨性并存的模块,常常让考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徐之明老师的马原视频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系统化的讲解,帮助无数考生拨开迷雾,直击考点。然而,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一些常见的疑问依然困扰着大家。本栏目精选了马原学习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徐之明老师的授课精髓,提供详尽解答,旨在帮助考生巩固知识、突破瓶颈,为考研政治的高分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问题一: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原理之一,也是考研政治马原部分的常考点。徐之明老师在视频讲解中,常常通过生动的案例来阐释这一复杂而深刻的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两者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点。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处于先导地位,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生产线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作业,这就是生产力进步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典型例子。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时,它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一点在历史上有很多生动的例证。比如,封建社会初期,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而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地主的剥削加重,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了社会变革。徐之明老师常常强调,理解这一点,要避免机械地看待两者关系,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来判断生产关系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矛盾运动表现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在现实中,两者往往处于一种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的矛盾状态。这种矛盾的运动过程,就是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徐之明老师在讲解时,会引导考生认识到,这种矛盾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可以通过社会内部的调整和变革来解决的。例如,通过改革所有制形式、调整分配方式等手段,可以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掌握这一原理,不仅有助于理解历史上的社会变革,也能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问题二:为什么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考研政治马原部分的重要考点。徐之明老师在视频讲解中,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帮助考生理解这一原理的深刻内涵。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经济基础是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筑在基础之上的;基础决定建筑,建筑反作用于基础,这是两者关系的基本逻辑。
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方面,徐之明老师常常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就是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上,建立起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等,这些都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比如,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引发社会革命,推翻旧的上层建筑,建立新的上层建筑。徐之明老师强调,这种决定作用是根本的、第一性的,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都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然而,仅仅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不全面的,我们还需要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它会成为经济基础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反之,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徐之明老师通过历史和现实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上层建筑反作用的两种形式。一方面,上层建筑可以通过维护经济基础的稳定来促进其发展。例如,健全的法制可以保护私有财产,激发市场活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上层建筑也可以通过改革和变革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比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法治建设等上层建筑的调整,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徐之明老师特别指出,理解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要注重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为经济基础的附属品。
徐之明老师在讲解时还强调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分析这一问题时,要避免机械地看待两者关系,而是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在同一经济基础上,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国情等因素的不同,其上层建筑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时,既要坚持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问题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马原中关于哲学和伦理学的重要理论,也是考研政治中经常被考到的知识点。徐之明老师在视频讲解中,通过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和现实问题的分析,帮助考生深入理解这一复杂而重要的理论。我们要明确马克思是如何定义人的本质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的关键。徐之明老师解释说,马克思这里的“本质”并不是指人的某种固定不变的属性,而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意味着,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它不是一种抽象的、永恒不变的范畴,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人的本质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通过共同劳动和血缘关系来维系社会生活,这时人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原始的集体性和互助性上;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人的本质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的独立性、创造性和竞争性上。徐之明老师通过对比不同社会形态下人的本质的差异,帮助考生理解人的本质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都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因此,要理解一个人,就必须分析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徐之明老师常常引用马克思的话:“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句话强调了人的思维和认识是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而社会实践又是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人的本质也必然是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还强调了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解放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本质也会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提升。徐之明老师在讲解时,会引导考生认识到,人的发展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不仅要改造自然界,更要改造社会关系,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徐之明老师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帮助考生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好地理解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