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必备:商品概念深度解析
在考研政治的复习过程中,商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之一,也是常考点。理解商品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掌握经济学原理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解析商品的定义,并通过常见问题解答的形式,帮助考生全面掌握这一核心知识点。
商品的定义及其核心要素
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在考研政治中,理解商品的定义需要把握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称之为商品。例如,自家种的蔬菜如果自己食用,就不是商品;而如果拿到市场上出售,就是商品。商品的这一定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也是区分商品与非商品的基本标准。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何理解“劳动产品”在商品定义中的重要性?
“劳动产品”是商品定义的基础,没有人类劳动的投入,就无法形成商品。在考研政治中,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自然界中的空气、阳光等,虽然具有使用价值,但由于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不属于商品范畴。而经过人类加工的农产品,如面包、牛奶,虽然本身是劳动产品,但如果只是自给自足,没有用于交换,也不是商品。只有当劳动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用于交换时,才真正成为商品。商品的劳动产品属性还体现在其价值量上,价值的大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这一点在分析商品价格波动时尤为重要。
问题二:为什么说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之所以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是因为商品具有双重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比如食物可以满足人们的饥饿需求,衣服可以保暖。而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在考研政治中,理解这两者的关系至关重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价值就无法体现;而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商品的交换能力。例如,一件衣服如果质量差、无法穿,即使生产它耗费了很多劳动,也无法形成市场价值。同样,一件艺术品如果只是个人收藏,没有市场交换需求,其价值也无法实现。因此,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在市场上流通。
问题三:在现代社会,哪些情况下劳动产品可能不成为商品?
在现代社会,劳动产品不成为商品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活动。比如农民种植蔬菜,如果全部自己食用,没有出售给市场的行为,这些蔬菜就不是商品。一些公共服务领域的劳动产品,如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等,虽然也是劳动产品,但由于不直接用于市场交换,而是通过财政等方式提供,因此不属于商品范畴。再次,一些非市场化的经济活动,如家庭成员之间的无偿帮助,虽然也是劳动付出,但由于没有交换行为,也不是商品。一些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如石油、煤炭的开采,虽然也是劳动产品,但在初级开采阶段,如果只是满足国内自用,没有出口行为,也不完全符合商品的严格定义。在考研政治中,理解这些特殊情况,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商品概念的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