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考研政治核心考点疑难解析
随着2019年考研政治用书的陆续更新,不少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核心考点,我们整理了几个常见问题并进行了详细解答。这些问题涵盖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等多个部分,解答内容力求通俗易懂,结合实例和逻辑分析,帮助考生攻克复习难关。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问题的具体解析。
问题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辩证法?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研政治的必考内容。很多考生在复习时感到抽象难懂,其实只要抓住几个核心概念就能轻松掌握。
要明白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强调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否定之否定规律则展示了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和前进性。这些规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辩证法强调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同时,事物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状态。考生可以通过举例来理解,比如“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就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关系。
学习辩证法要注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考生可以通过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比如“互联网+”带来的经济变革,来理解辩证法的应用。辩证法不是死记硬背的公式,而是需要灵活运用的思维工具。
问题二:毛中特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理解?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也是2019年考研政治的重点内容。考生需要准确把握其内涵和意义。
“四个全面”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比如,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动力,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其他三个全面的政治保障。
要理解每个全面的具体内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要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强调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自我革命精神。
考生可以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来加深理解。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强调“摸着石头过河”,而现在则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体现了治国理政理念的成熟和深化。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四个全面”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作用。
问题三:如何记忆史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史纲)是考研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大量历史事件,考生往往感到记忆负担重。其实,掌握一些记忆技巧可以有效提高效率。
要理清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比如,五四运动可以看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新中国成立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通过这样的时间线和逻辑链,可以更好地记忆历史事件。
要抓住每个历史事件的关键节点。比如,五四运动的关键节点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口号,而新中国成立的关键节点是“三大改造”的完成。通过关键词的提取,可以简化记忆过程。
可以结合历史人物来记忆。比如,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毛泽东与新中国成立,通过人物与事件的关联,可以形成更深刻的记忆。考生还可以通过制作时间轴、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系统化、条理化。
问题四:思修法基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考研政治的常考点。考生需要准确把握其内涵和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要理解每个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比如,富强强调的是经济实力,民主强调的是政治制度,文明强调的是文化发展,和谐强调的是社会稳定。通过这样的解析,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每个价值观的意义。
考生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来加深理解。比如,抗疫中的“白衣天使”体现了敬业和友善,而“感动中国”人物则展示了爱国和诚信。通过这样的案例,可以将抽象的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便于记忆和理解。
问题五:时政热点如何与政治理论结合?
时政热点是考研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往往感到难以将时政与理论结合。其实,只要掌握一些方法,就能轻松应对。
要关注当年的重要会议和文件。比如,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中国之治”的理论框架,考生可以通过这一框架来分析当前的社会治理问题。通过这样的联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时政与理论的结合点。
要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比如,脱贫攻坚战中的“精准扶贫”政策,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相结合,分析其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提升考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考生可以通过制作“时政-理论”对照表来系统梳理。比如,将“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对应,将“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对应。通过这样的对照,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时政与理论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