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难点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考研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点,如如何理解唯物史观、如何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等。本文将针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点,为考试打下坚实基础。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石。从物质生产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们通过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劳动直接推动了机器大生产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历史上多次重大革命,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都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自觉斗争实现的。人民群众还通过创造精神文化财富,如艺术、科学等,丰富了人类文明。但这种创造作用并非绝对的,个体在历史中的作用也受到社会条件和自身能力的制约。考生在理解这一观点时,要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和现实案例,避免简单化、绝对化的理解。
问题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如何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社会分工和协作,如现代汽车制造业需要成千上万的工人共同完成。但生产资料却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这种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例如,1929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就是由于生产过剩而引发的,大量工厂倒闭、失业率飙升。这一矛盾还表现为阶级矛盾激化,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压榨工人剩余价值,导致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从而引发社会动荡。考生在复习时,要结合具体案例,如金融危机、劳资纠纷等,深入理解这一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同时也要思考如何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这一根本矛盾。
问题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认识其历史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虽然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路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而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剩余价值学说则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不断激化,必然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考生在理解时,要把握三个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空想社会主义是起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关键,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点。同时,要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如福利国家的出现、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等,分析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否依然存在,这需要考生具备辩证思维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