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经济常识:常见考点深度解析
在考研政治的复习过程中,经济常识部分是考生们普遍关注且容易混淆的领域。这一部分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需要考生们既掌握基本原理,又能灵活运用。本文将针对几个高频考点,以问答形式深入解析,帮助考生们厘清思路,巩固知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考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规律,为考试打下坚实基础。
考点一:什么是剩余价值?其生产方法有哪些?
问题: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很多考生对其定义和具体生产方法的理解不够透彻。请问,剩余价值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主要的产生方法?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是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来获取剩余价值的?
答案:
剩余价值,简单来说,就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那部分价值。它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也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体现。剩余价值的产生,本质上是因为劳动力成为商品,而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后,会在生产过程中让劳动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部分超出工资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这种方法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长度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比如,原本工人工作8小时,其中4小时是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是剩余劳动时间,如果资本家将工作日延长到10小时,那么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到了6小时,从而生产了更多的剩余价值。第二种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种方法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比如,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生产相同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减少,那么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对延长,从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第三种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结合。在实际生产中,资本家往往会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来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方法,还有一种所谓的“知识剩余价值”,这是在信息化时代产生的一种新型剩余价值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者通过掌握和应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可以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其中超出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就形成了知识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依赖于劳动者的高素质和创新能力,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考点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请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考生们在复习时应该如何把握这些特征的核心要点?
答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顾名思义,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既具有市场经济的普遍特征,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企业自主经营、竞争机制等,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对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本质至关重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虽然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及在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保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防止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和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分配方式,它体现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贡献和劳动价值,有利于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这种分配方式既体现了效率原则,也体现了公平原则,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追求资本增值和少数人富裕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等多种措施来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能够更好地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这些优越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例如,通过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引领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也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考点三: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问题:
国家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请问,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有哪些手段?这些手段各自的作用是什么?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国家是如何综合运用这些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的?
答案:
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以实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这些手段主要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国家会根据经济形势和调控目标,综合运用这些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经济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增加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减少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调节经济,例如,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投资和消费;在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企业融资成本,抑制投资和消费。经济手段的优点是作用比较间接、温和,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缺点是调节过程比较慢,时滞较长,效果难以准确把握。
法律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法律手段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法规来规范经济活动,维护市场秩序。例如,通过反垄断法来防止垄断行为,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保护消费者权益,通过环境保护法来保护环境等。法律手段的优点是具有强制性、权威性,能够有效地规范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缺点是法律制定和实施过程比较复杂,灵活性较差,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
行政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辅助手段。行政手段通过政府部门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来调节经济。例如,通过产业政策来引导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区域政策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价格管制来稳定物价等。行政手段的优点是作用比较直接、迅速,能够有效地解决一些紧急问题;缺点是容易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相冲突,可能导致市场扭曲和资源浪费。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国家会根据经济形势和调控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例如,在经济衰退时,国家可能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加强市场监管,防止出现市场混乱;在经济过热时,国家可能会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时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市场秩序。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国家可以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