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考研政治常见考点深度解析与应试技巧
2007年考研政治科目以其深度和广度对考生提出了较高要求,涉及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势与政策等多个模块。许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难点,如理论理解不透彻、时事政治把握不准等。本文结合当年真题特点,精选3-5个典型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帮助考生理清思路,提升应试能力。
问题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考研政治中的重要考点,也是许多考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具体来说,这个理论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点:
-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不是孤立的、抽象的。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历史存在,其思想、情感、行为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 人的本质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的生理基础,但人的本质主要体现在社会属性上,如劳动能力、交往能力、精神需求等。
- 人的本质是发展的、变化的。随着社会关系的演变,人的本质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原始社会,人的本质表现为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则表现为竞争和个人主义。
- 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烙印,不同阶级的人会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答题时,考生需要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现实案例进行分析,避免泛泛而谈。例如,可以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说明如何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人的本质。同时,要注意区分“人的本质”与“人的天性”这两个概念,前者强调社会历史性,后者则指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问题二:简述邓小平理论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07年考研政治的常考点。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一理论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一理论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撑。正是因为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邓小平才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强调要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初级阶段理论打破了“一大二公”的传统观念,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扫清了思想障碍。
再次,这一理论指导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初级阶段理论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矛盾。这些原则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这一理论具有世界意义。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提出,体现了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问题三: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2007年考研政治考试的重点。这一要求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要准确理解“先进生产力”的内涵。先进生产力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在改革开放初期,先进生产力主要指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例如绿色生产力、数字经济等。
要明确“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这包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再次,要认识到这一要求与其他“两个代表”的内在联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前提,因为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才能为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物质保障;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灵魂和动力,因为文化具有引领社会风尚、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目的和归宿,因为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要结合实际案例理解这一理论的实践意义。例如,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村电商等举措,带动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最终实现了脱贫致富。这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