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徐涛核心考点深度解析:常见问题权威解答
在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徐涛老师的课程以其独特的风趣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然而,面对海量的知识点和复杂的理论体系,许多考生仍会遇到各种困惑。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考研政治的核心内容,我们特别整理了徐涛老师课程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并提供了详尽的解答。这些问题涵盖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等多个模块,旨在帮助考生们突破学习难点,提升备考效率。希望通过这些解答,能够让大家在考研政治的复习路上更加得心应手。
问题一:马原中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是哲学史上的两大对立观点,它们在解释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方面存在本质区别。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看,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精神、意志或观念,例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或马克思批判的“历史唯心主义”。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上,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而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精神或观念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派生物。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唯心史观往往将英雄人物或某种精神力量视为历史的推动者。在考研政治中,理解这两者的区别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概念,更要结合历史和现实案例进行分析,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分析,以及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论述,都是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
问题二:毛中特中如何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要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它明确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强调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它要求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它强调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保障人民权益。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它要求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通过自我革命提升执政能力,为其他三个全面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在理解“四个全面”时,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三大支柱。例如,在推进经济改革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同时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考生在复习时不仅要记住每个全面的具体内容,更要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问题三:史纲中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性质和特点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着本质区别。从领导力量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而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从革命目标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还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旧民主主义革命则主要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再次,从革命前途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广泛的群众性,它依靠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二,革命的彻底性,它不仅反帝反封建,还反官僚资本主义;第三,革命的时代性,它发生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受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例如,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其中的领导作用,才使得这场革命具有了新的历史意义。在考研政治中,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需要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事件和理论发展进行分析,例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革命实践,以及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