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考研政治分析题第19题深度解析与常见误区辨析
2019年考研政治分析题第19题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开,考察了考生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核心要义的理解。这道题不仅要求考生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考察综合运用能力。近年来,考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常常存在概念混淆、逻辑不清、论证不充分等问题。本文将针对这类常见问题进行深入解析,并提供详细的解答思路,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此类题目。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如何准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是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考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阐述。要明确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比如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等。要结合实际案例,比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说明这一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要强调其重要意义,比如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共同富裕等。考生在回答时,要注意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避免概念混淆。例如,有些考生会将其与“以人为本”混淆,实际上,“以人为本”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而“以人民为中心”则更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诉求。因此,在答题时要准确区分这两个概念,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
问题2:如何论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
论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需要考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要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说明这一思想对于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脱贫攻坚战中,通过精准施策,切实提升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要结合国家政策,比如“十四五”规划中的相关内容,说明这一思想在国家发展中的指导意义。例如,规划中强调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这些都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相契合。要强调这一思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比如通过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在答题时,考生要注意结合具体案例和政策文件,避免空泛的论述。例如,有些考生会提到一些宏大的理论概念,但缺乏具体的实践支撑,这样的答案显然不够充分。
问题3: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如何避免逻辑不清、论证不充分的问题?
在回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类问题时,考生常常会遇到逻辑不清、论证不充分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考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要明确答题框架,比如可以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结构,先阐述概念内涵,再分析其重要意义,最后结合实际进行论证。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在提到脱贫攻坚战时,可以具体分析一些成功案例,说明这一思想在实践中的成效。再次,要避免概念混淆,比如要准确区分“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病和逻辑错误。例如,有些考生在答题时会说“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一切为了人民”,这样的表述虽然看似正确,但实际上过于绝对,缺乏辩证思维。因此,在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通过这些方法,考生可以更好地组织答案,提升答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