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政治常见考点深度解析与备考指导
2019年考研政治备考过程中,许多考生对一些核心考点存在疑惑,尤其是命题组的设问角度和答题思路。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点内容,我们整理了以下几个常见问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这些问题既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传统重点,也涉及了时事政治和道德法理等新兴考点。解答部分力求结合教材原文和最新政策文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复杂理论,同时注重逻辑性和可操作性,帮助考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下内容将围绕几个关键问题展开,为你的备考提供有力支持。
问题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这一观点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考生需从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深入理解。
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获得感性材料,再通过思维加工形成理性认识。例如,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正是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才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过程充分印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
实践观强调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但理论并非一成不变。例如,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既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又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创新了“精准扶贫”模式,最终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说明,理论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在当代中国,实践观的运用还体现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都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总结提炼的,同时又指导着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考生在答题时,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说明如何将实践观应用于国家战略。
问题二: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如何体现于新时代的治国理政?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石。考生需理解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并结合具体政策分析其当代价值。
“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但毛泽东将其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其核心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革命时期,毛泽东正是通过深入农村调查,才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一实践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例如,在脱贫攻坚战中,党中央没有搞“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差异化的帮扶政策,最终实现了全面脱贫。这表明,“实事求是”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而是需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运用。
“实事求是”还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上。例如,在反腐败斗争中,我国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惩治高级官员,也严查基层干部,这一策略正是基于对腐败现象的实际情况分析。考生在答题时,可以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案例,说明如何将“实事求是”应用于政策制定和执行。
问题三: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和核心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考生需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把握其时代背景和核心要义,尤其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内容。
从时代背景来看,这一思想的形成既源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受到全球治理格局变化的影响。例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转变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同时,国际舞台上,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我国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这一背景也促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在核心要义方面,“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内容,涵盖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例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这一表述为考生提供了答题框架。而“十四个坚持”则是行动纲领层面的内容,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这些原则都是基于我国长期实践总结出的治国理政经验。
考生在备考时,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如“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说明如何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应用于区域发展。例如,大湾区建设既体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也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