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核心考点速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高频问题精讲
在考研政治的复习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是考生们普遍感到较为复杂但又至关重要的内容。如何高效记忆和理解这些核心考点,成为了许多同学的难题。本栏目精心整理了3-5道政治经济学中的常见问题,结合考研政治背诵口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析,帮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突破难点,掌握关键知识点。通过这些精讲内容,考生们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轻松应对各类题目。
问题一:如何理解商品的价值量及其决定因素?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它是衡量商品在交换中所能换取其他商品数量的标准。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具体来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受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影响:
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同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反之亦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价值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商品价值的波动。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的熟练程度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从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会相应减少。因此,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是影响价值量的重要因素。
劳动强度:劳动强度越大,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劳动量就越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会随之增加。劳动强度的变化同样会直接影响商品的价值量。
还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个别生产者如果希望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但最终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生产者的主观意愿。
通过理解这些因素,考生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商品价值量的本质,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例如,在分析某一行业的产品价格波动时,可以结合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劳动者技能水平提升等因素,解释价格变动的根本原因。
问题二:剩余价值的来源和生产方法有哪些?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部分。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工人无偿劳动时间的凝结,而其生产方法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这是指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长度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例如,资本家要求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其中4小时是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力价值),8小时是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通过这种方式,资本家可以直接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例如,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生产工人一天所需的生活资料所需时间从4小时缩短到3小时,那么必要劳动时间就缩短了1小时,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1小时,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依赖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结合:在实际生产中,资本家往往会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例如,一方面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另一方面又通过加强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等方式,进一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的生产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式也会影响剩余价值的产生,例如: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通过资本积聚(个别资本增大)和资本集中(资本合并)的方式,资本家可以掌握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更有利于对剩余价值的剥削。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还可以通过自动化设备等手段,直接替代部分工人,从而减少工资支出,增加剩余价值。
理解剩余价值的来源和生产方法,对于分析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考生们在复习时,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还要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不同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的变化情况,以及其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问题三: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它决定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所有其他矛盾和冲突。具体来说,这一矛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过程越来越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密切协作,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然而,生产资料却仍然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他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往往进行无序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资源的配置不合理。这种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每个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会在企业内部进行高度的组织和管理,但这种组织是分散的、自发的。而整个社会生产却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导致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例如,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但与此同时,工人的工资却不能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增长,导致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对下降。这种矛盾会导致商品积压、经济危机等问题。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最直接、最剧烈的表现。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导致生产过剩、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贫富差距扩大: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剥削,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广大劳动人民则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这种贫富差距的扩大,会加剧社会矛盾,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国际贸易摩擦: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市场和资源,往往会进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甚至爆发贸易战。
理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对于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考生们在复习时,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还要能够结合历史和现实案例,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克服这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