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政治考研必考题

更新时间:2025-09-24 16:56:02
最佳答案

2017政治考研核心考点深度解析与备考策略

2017年的政治考研,考生们普遍反映部分知识点难度加大,尤其是马原、毛中特等模块的考察更加细致。为了帮助考生高效备考,本文整理了当年最易混淆的5个核心考点,结合历年真题和权威教材进行深度解析,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备考建议。内容涵盖“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等高频考点,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考生攻克难点,把握命题规律。

考点一: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在研究对象和核心观点上存在显著差异。辩证唯物主义侧重于研究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联系、发展和矛盾,强调“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对立统一规律”。例如,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辩证唯物主义会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更聚焦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其核心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比如,在理解中国革命道路时,历史唯物主义会通过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解释为何农民阶级无法独立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而必须依靠无产阶级领导。

两者的方法论侧重点不同。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从事物的内部矛盾中寻找发展动力,如“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历史唯物主义则更注重从生产关系变革推动社会形态更迭,如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考生在备考时,可通过对比“自然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适用范围来加深理解:前者解释自然科学规律,后者解释社会历史规律。2017年真题曾以“某地农民合作社发展”为案例,要求考生结合两种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其经济合理性,答案需同时体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矛盾推动发展”的辩证逻辑。

考点二: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其核心要义在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创新。以邓小平理论为例,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非简单照搬苏联模式,而是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彻底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比如,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正是这一理论在改革开放中的具体实践,验证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进一步强调党的先进性,提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论述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则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如2017年真题中关于“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论述,考生需结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论证为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追求GDP增长。这些理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层层递进、相互贯通的:邓小平理论奠定了改革开放基础,为“三个代表”提供了实践平台,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在新阶段对发展理念的深化。

考点三:如何区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强调通过完善法律体系规范社会行为,如2017年宪法修正案明确“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正是法治化进程的体现;而以德治国则侧重于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源泉”,通过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在实际操作中,两者存在互补性:法律是“他律”的底线,道德是“自律”的升华。例如,在治理网络谣言时,法律可制定《网络安全法》划定红线,而道德宣传则可通过树立“诚信上网”榜样形成社会共识。2017年某省考题曾要求分析“某地通过‘道德银行’积分制度提升社区文明度”的案例,考生需论证该举措如何体现“德法并举”——积分奖励属于道德激励,而违反社区公约则可能面临法律约束。值得注意的是,以德治国不能替代依法治国,二者必须结合:若仅靠道德约束,可能因缺乏强制力导致秩序混乱;反之,若法律过度严苛而忽视道德建设,则易形成“法不责众”的冷漠社会。

考点四: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新理念,其核心在于强调各国相互依存、利益交融,需共同应对挑战。这一理念与传统的“零和博弈”思维形成鲜明对比,如2017年考研政治分析题曾以“全球气候变暖”为背景,要求考生说明为何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率先实现工业化已累积大量排放,而发展中国家仍需优先发展经济,这正是“共同但有区别”的体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包括“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前者强调国家间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如“一带一路”倡议正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亚欧非大陆互联互通;后者则要求改革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机制,使其更公平地反映发展中国家诉求。2017年真题曾提及某国试图单方面修改贸易规则,考生需结合“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观点,批评这种保护主义行径。该理念还蕴含“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即不同国家应尊重文化差异,如中国倡导的“文明互鉴”论坛,正是通过艺术、哲学等领域的交流消弭隔阂。

考点五:如何辩证看待“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而人民的支持则是党执政合法性的来源。例如,在脱贫攻坚战中,党中央制定精准扶贫政策,而基层群众则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脱贫,两者形成良性互动。2017年某论述题曾引用“某村通过村民自治改善人居环境”的案例,考生需分析其如何体现“党的领导+人民首创”模式——村党支部负责统筹资源,而村民代表大会则通过民主决策决定项目实施。

党的领导并非包办一切,而是体现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上。如2017年真题中关于“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论述,考生需阐明党通过制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引导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宏观调控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而人民主体作用则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某地通过“民意直通车”平台收集群众意见,最终修订了交通规划,这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缺一不可。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A学网-考研资料综合分享网站 |网站地图|最新文章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0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088秒, 内存占用312.02 K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