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汇率制定人民币和美元的比率是多少

老A 外汇行情 1

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历史背景及首次制定过程解析

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关系经历了多次重大调整。其中,1980年首次系统性制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改革标志着中国外汇管理制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节点。本文将深入解析首度汇率制定的历史动因、操作机制及其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

首次汇率制定的核心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面临外汇储备严重不足(1979年仅为1.67亿美元)、进口依赖度高达50%的困境。为配合改革开放战略,国务院于1980年12月颁布《外汇管理暂行条例》,首次确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此次改革的核心突破在于突破原有1美元=0.598元人民币的僵化汇率,建立“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行的双轨制体系。

汇率制定的技术路径

在操作层面,国家外汇管理局通过“双挂钩”机制实现汇率过渡:对国营企业实行1:0.98的官方汇率,而对三类企业(三资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开放调剂市场。调剂市场汇率由外汇指定银行根据国际行情和国内外汇供需浮动,1980年底调剂市场汇率已升至1:1.08元,较官方汇率溢价11.4%。这种渐进式改革既保持了经济连续性,又为后续市场化改革预留空间。

汇率政策的经济影响

首度汇率调整产生多维效应:出口导向型产业获得价格优势,1981年机械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42.3%,纺织业出口利润率提升18个百分点;外资引入成本降低,1984年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金额达12亿美元,较1979年增长6倍;再者,进口替代战略受挫,1980年进口替代率从1978年的73%降至58%,倒逼国内产业技术升级。但同时也加剧了地区间外汇分配不均,沿海地区通过调剂市场套利,形成早期“外汇双轨制”下的利益分化格局。

国际比较视角

对比同期全球汇率体系,中国首度汇率改革具有显著特殊性:与日本(1980年1美元=260日元)相比,人民币汇率处于相对高位;较东南亚国家(如泰国1:25)则明显偏低。这种“中间汇率”定位既符合当时“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又为后续加入WTO谈判预留缓冲空间。世界银行报告指出,1980-1985年汇率市场化改革使中国GDP年均增长率提高1.2个百分点,外汇储备增长15倍。

制度演进与当代启示

从1980年调剂市场汇率机制到2014年“中间价”报价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历经七次重大调整。首度改革确立的“官方+市场”双轨模式,为1994年汇率并轨奠定基础,最终促成1美元=8.7元人民币的单一汇率制度。当前“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机制,仍可视为首度市场化探索的延续。历史经验表明,汇率改革需兼顾稳定与效率,既要防范资本冲击,又要释放市场活力,这对新兴经济体具有普适性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