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真题核心考点深度解析
2017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不仅考察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对时事政治和理论应用的考察。许多考生在答题时感到困惑,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为冷门或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真题,我们整理了几个常见问题的解答,涵盖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等模块,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考点的深层含义和答题技巧。
问题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动力。在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中,这一考点常与具体案例结合,考察考生能否将其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实践观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例如,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不仅验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行性,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论最终要服务于实践。在当代中国,这一观点体现在“精准扶贫”战略中,通过实践探索出符合国情的扶贫模式,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
实践观的当代应用还体现在对“中国梦”的阐释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这正是实践观的生动体现。考生在答题时,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说明实践如何推动理论创新,以及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值得注意的是,解答此类问题时,要避免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展现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刻理解。
问题二: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原则如何指导当前的工作?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在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中,这一原则常与具体工作场景结合,考察考生能否将其灵活运用。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例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各地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农民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而不是照搬别处的经验。实事求是强调在实践中探索真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大跃进”等失误,正是通过反思和总结,才逐步找到了符合国情的正确道路。
在当代中国,实事求是原则的运用还体现在对“新发展理念”的贯彻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是基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深刻认识而提出的。考生在答题时,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如某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经济转型,说明如何将实事求是原则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还要注意“实事求是”不是简单的经验主义,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问题三: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也是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的常考点。这一判断的依据主要在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在政策制定中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已经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为进入新时代提供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时代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考生在答题时,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说明新时代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作用。还要注意新时代不仅意味着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例如,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和应对。因此,理解新时代的依据和意义,不仅要看到成就,还要看到问题和挑战,做到全面辩证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