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考研政治核心考点疑难解答
海天考研政治笔记精心整理了一系列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涵盖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以及时政等多个模块。这些问题不仅涉及理论知识的理解难点,还包括答题技巧和热点问题的分析,旨在帮助考生攻克复习中的瓶颈,提升应试能力。本栏目以权威教材为依据,结合历年真题和最新政策,提供详尽且实用的解答,助力考生构建扎实的政治知识体系。
常见问题解答
1. 马原中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在于对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不同解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它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例如,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这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非普遍规律。唯物史观还指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唯心史观则相反,它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精神力量,如上帝、观念或英雄人物。这种观点忽视了物质生产的基础作用,将社会现象归结为精神或意志的产物。例如,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而费尔巴哈则强调人的理性认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理解这一分歧的关键在于把握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唯物史观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史观则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在复习时,考生应结合具体历史案例和理论著作,深入分析两种史观的本质区别,避免混淆概念。
2. 毛中特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它明确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任务,是引领各项工作的纲。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动力,因为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例如,经济体制改革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它强调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法治思维,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稳定环境。比如,在推进乡村振兴时,依法保护农民权益就是关键环节。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它要求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其他三个全面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例如,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可以确保改革措施不变形、依法治国不走样。这四个方面的内在逻辑是:以总目标引领方向,以改革为动力突破瓶颈,以法治为保障规范秩序,以党建为关键夯实基础。考生在复习时,应结合实际案例理解每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并思考它们如何相互支撑,形成完整的战略体系。
3. 史纲中如何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经验是党和人民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其中最核心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十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因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能够凝聚力量、统筹全局。例如,在抗击疫情中,党中央的统一指挥就发挥了关键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满足人民需求才能获得支持。比如,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第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避免了照搬他国模式的错误。第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因为改革能解放生产力,开放能引进先进经验。例如,加入世贸组织就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第五,坚持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指南。第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因为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第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第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奋斗目标。第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因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这些经验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党的执政智慧,考生在复习时应结合历史事件理解每一条经验的意义,并思考它们如何指导当前和未来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