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经济学:高频考点深度解析与备考策略
考研政治经济学是众多考生备考过程中的难点,尤其是腿姐的讲解深入浅出,深受学生喜爱。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核心考点,我们整理了几个常见问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这些问题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多个重要方面,从基本概念到现实应用,力求让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解析,考生不仅能够巩固知识,还能提升答题能力,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问题一: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具体劳动的各种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二因素则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劳动二重性是理解商品二因素的关键,具体劳动决定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明确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运用到具体案例分析中。例如,在分析某种商品时,要能够指出其具体劳动形式(如纺织、采矿等)以及其抽象劳动的体现(如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只有深入理解这一关系,才能更好地掌握商品经济的本质,为后续学习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等概念打下坚实基础。
问题二: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其本质是什么?
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支付工资,但工人在工作时间内不仅创造了补偿其工资的价值,还创造了超出工资的部分,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本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工人无偿劳动的产物。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劳动强度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在备考时,考生需要掌握剩余价值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二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还要了解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如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工作日)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理解剩余价值的本质,有助于考生分析资本主义剥削的机制,并认识到其社会矛盾。例如,在分析某一企业的利润来源时,要能够指出其剩余价值的构成部分,并解释资本家是如何通过特定方式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这一概念在考研政治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考生需结合历史和现实案例进行深入理解。
问题三:如何区分简单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本质上有显著区别。简单商品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生产目的是为了交换满足自身需要的商品,其核心是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而资本主义经济则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生产目的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其核心是资本积累和剥削。简单商品经济的劳动者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其劳动成果主要满足自身需求;而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被异化为雇佣者,其劳动成果主要归资本家所有。简单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是自发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直接影响价格;而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家干预和垄断等因素使价值规律的作用更加复杂。在备考时,考生需要明确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生产目的和生产关系的不同。例如,在分析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时,要能够判断其属于简单商品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并解释其特征。这一问题的理解有助于考生把握不同经济形态的本质,为后续学习资本主义运行规律打下基础。